2008-06-22

Robert Rauschenberg:藝術與生活之間的縫隙 


當代藝術巨匠 Robert Rauschenberg ﹝羅伯特.羅森伯格﹞上月辭世了。他畢生的工作不但改變了藝術的語言,更影響了眾多藝術工作者。他對人生抱著豁達、開放的態度,驅使他不單投入視覺藝術、並且對舞蹈、科技、音樂、舞台設計,甚至國際藝術交流皆有所建樹。他曾當 Merce Cunningham 舞蹈團的藝術總監;與工程師 Billy Klüver合作創辦了 Experiments in Arts and Technology,鼓勵藝術家與其他科技專業人仕合作。為了追求個人對和平的理想,更自資設立了《勞申伯格海外交流計劃》;他認為透過藝術交流,可以化解種族之間的思想分歧。他曾到過墨西哥、智利、馬來西亞、前蘇聯等共22個國家,也去過西藏;與各地的藝術家一起創作及舉辦展覽。

少年的 羅森伯格,在學業上屢遇挫折,因為他有嚴重的「讀寫障礙 」(dyslexia),完全跟不上學校的課程。18歲時第一次到博物館去,在那裏偶然看到18世紀英國畫家 Thomas Gainsborough Blue Boy ,和 Thomas Lawrence Pinkie深受啓發。在此之前,他從不知道原來藝術家可以是一門職業。後來,羅森伯格分別嘗試在法國及美國修讀藝術,但都是失意的。他認為既定的創作方式不適合他,未能表達他的世界觀;於是,他透過多方面反傳統的實驗及推敲,終於開拓出嶄新的藝術領域。

1950年代的時侯,他住在紐約;當時紐約藝壇都推崇以 Willem de Kooning (威廉.德.庫寧) Jackson Pollock (傑克遜.波洛克) 為主導的 abstract expressionism(抽表現畫派)。羅森伯格勇於挑戰主流,早在1953年,當時他才 28 歲,便以 Erased de Kooning Drawing ,表現了他對這畫派的疑問:畫家透過抽象的筆觸,來表達以個人主義為中心的題材;他將 de Kooning 畫上的筆跡擦去,為要將這種英雄式的個人主義,澈底還完,展示出更廣闊的藝術視野。

羅森伯格一直認為藝術不是一回只憑學習便可以成功的事情;藝術和生活,都是自然發生的,兩者皆不能勉强製造出來。他曾說:「我嘗試在藝術和生活之間的縫隙裏,做我的事情」。他所指的「縫隙」,相信是源自對生命、大自然的尊重,從中發掘出可喜的事情。他能將別人都看不上眼,甚至感到有點噁心的東西,提昇為富有詩意的作品。有一次,他在 Soho 一間專門賣二手寫字樓用品的店裏,看見了一隻公羊標本,這標本已塵封多時了,他卻想到要將公羊的生命延續。於是决心花費多個月的工資,將牠買下來;替牠梳洗乾淨後,在 1955-59 年間,完成了以這公羊為主體的 Monogram這也成為了他最重要的一件 combine (合成物) 作品之一。羅森伯格自創的 combine,既不是繪畫,也不是雕塑,而是界乎兩者之間的三不像形式,完全脫離了主流,一時間震驚整個藝術圈!

除了努力於自己的工作外,他多年來在藝壇對同輩都十分支持。當年紐約最重要的畫商 Leo Castelli 到畫室探訪他, 他毫不猶疑便將住在樓上的 Jasper Johns 也介紹給 Castelli 認識,終於Johns因此獲得了擧辦個展的機會,羅森伯格卻沒有。雖然當時對此感到失落,但他還是衷心地為朋友慶祝。

這是一位熱愛生命、熱愛世界的藝術家,也是個理想主義者;他認為人類必須有良知才可能有進步。成名後,曾大量捐款給支持婦女及兒童利益的慈善機構,亦有資助醫學研究。1970 年後,他搬到佛羅里達州一個名為 Captiva 的小島居住和創作,多年來在島上買下不少物業;為了使島上的老人家安享晚年,他讓他們免付租金住在他的物業裏。

有人曾說過:Art is long life is short羅森伯格不單是國際藝壇上劃時代的先鋒,他的工作更影響深遠;在人生短短82年的旅程中,不斷身體力行地體現出對生活的忠誠、對人類社會熱切的關心。但願羅森伯格的藝術和人生觀,繼續啓發我們眾多的藝術工作者。筆者在此向他衷心致敬。( MoMA 紐紐現代藝術博物館但1952年便開始收藏羅森伯格的作品。現正在館內擧行小規範的紀念展。)

撰文:王在瑩 / 原文刋登於 2008 619日《信報財經新聞》

圖片:1. Robert Rauschenberg First Lamp Landing (1961)Combine paintingclothmetalleatherelectric fixturecable and oil paint on composition boardwith automobile tire and wooden plank。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藏。 (Magik 拍攝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