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08

Whitney Biennial:難為了觀眾

Ellen Harvey, Museum of Failure, 200
Whitney Biennial是美國藝壇最受注目的展覽,策展人由全國選來最色的新秀作品参展。每逢到了雙年展,大家都議論紛紛,其中派別之爭、品味的認同與否定,都往往成為展期間的熱門話題。

對於本屆正在擧行的雙年展,有人批評在這火紅的藝術市場背後,年輕一輩的藝術家失去了自信;也有人觀察到許多藝術家採用粗劣的物料,覺得這反映著美國經濟衰退。我卻認為這一屆的雙年展很成功地將當代藝術潛伏著的轉向展現出來,作品形式另類,實驗性強,有如讓觀眾走到藝術家腦袋裡去,見証著那活潑的、開放的、不受約束的創作態度,這顯然是策展人的獨到之處。

參展藝術家共有81位,作品以雕塑和裝置為主,一反偏重概念、以政治批判為主題的主導潮流,重新對造型、創作過程等視覺藝術的基本元素,作出大胆的驗証。Phoebe Washburn Brooklyn街頭的廢物重組,造成了一個無厘頭的生態系統:用運動飲品來種植了小黃菊,將高爾夫球放在金魚缸裡,上面又養著水仙花。總之,整體上發放著一種不計邏輯的、敢想敢做的即興性。Rodney McMillian 用黑色塑膠物料縫製成三不像的一張掛帳,平面上又伸出圓筒形的「浮雕」,像怪物的觸鬚懶洋洋地墜落在地上。Walead Beshty 將玻璃膠盒放在Fedex紙箱裡,把它們速遞到美術館,以觀察運送途中的損毀情況作為主題。這些作品都顯示了藝術家對 form的實驗,追求察新。

這展覽無論在藝術家的選取或對雕塑作品的重視,都跟今年初 New Museum 新館的揭幕展《Unmonumental》相似兩個展覽的作品都明顯帶著上月才剛去世的 Robert Rauschenberg 的影子,以二手物件、廢物及生活為素材。最明顯的分別,是《Unmonumental》裡的作品都充滿著社會批判意味,既消極又憤怒。雙年展中的作品卻更全面地繼承了 Rauschenberg 對生活的開懷和積極,一方面很重視對 form 的探究,另一方面卻從容地讓意外的元素 assemblage 的形式拓展到新的領域。

最古怪的一件作品可算是 Mika Rottenberg 的「雞棚」裝置,觀眾行入去便可從4個螢光幕上看到幾段錄像:長髮到地的女子和農場裡的禽畜一同起居,她們到瀑布打霧水洗頭,睡在直立的床上等,怪裡怪氣的。原來紐約在 19 世紀的確有幾個以長髮為名的 Sutherland Sisters,這裝置的靈感便來自她們的生平。雙年展裡也不乏這種超現實的、荒誕的內容。

另外,有幾位藝術家將主題轉向美術館及展覽模式。Ellen Harvey Museum of Failure 便模擬著19 世紀 salon 式的展覽廳,這用燈箱造成的畫牆上,只見到描繪畫框的線條,卻見不到任何作品。後面的紅色牆上掛滿了她的「自畫像」,但每一幅畫裡面,都只見到環境,看不見人物。20世紀中期,美術館開始在各地蓬勃發展,也成為釐定品味的權力中心。到了今天,這制度是否仍然適用呢? Harvey 的作品所關心的,是美術館與當代藝術發展之間出現了的不協調現象。

在反戰情緒高漲的今天,六月份的 Art in America 雜誌正在專題討論藝術與政治的關係;雙年展的藝術家卻退了一步,從用藝術作為政治辯論工具的潮流中解脫出來,客觀地提出了對社會多重觀點的刮釋。這些尖銳的反,代表了藝術領導著的意識型態轉向:回應著美國社會裡道德邏輯的顛倒對權力體制深切的懷疑;同時,抱著嬉皮士式的隨遇而安心態,去尋找生活變質後的共融精神。他們的作品,卻難為了觀眾,越看越感受到自身文化的百孔千瘡。

**撰文:王在瑩 / 原文刋登於200865 《信報財經新聞》

圖片:Ellen Harvey, Museum of Failure, 2008, Magik 拍攝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