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10

藝術發展與種族政治

Untitled 1962

美國自19世紀後期成為世界強國之後,開始培養對藝術的品味;但由於本國並沒有藝術文化歷史,收藏家都崇拜以巴黎為首的現代藝術;崇歐風氣鼎盛。

20 世紀中業,是紐約藝術發跡期,歐洲及本地藝術家共冶一爐;Willem de Kooning、Jackson Pollock等成為戰後藝術發展的中心人物。二次大戰後短短十多年間,紐約竟從巴黎手中,奪去了世界藝術之都的領導地位,維持至今。1962 年,藝評人 Clement Greenberg 在文章中表達了驚嘆,認為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但這當然並非朝夕間的轉變,而且美國吸納歐洲藝術近百年後的結果。

Jewish Museum (猶太博物館)的專題展覽 《Action / Abstraction》正對這個爭議性的時期作出探討,以 de Kooning 為首的抽象表現主義、Pollock為首的潑畫派,以及其中引起的學術辯論作為主題。1950 年代在紐約藝術界爆發的意識形態之爭,是美國藝術發展最精彩的時期。兩位猶太人藝評家 Clement Greenberg 和Harold Rosenberg 之間的罵戰,傳媒對抽象藝術的嘲諷,甚至請猩猩來示範畫畫;美國總统杜魯門更把抽象畫比喻為炒疍等;都證明這是藝術最深入民心的年代,各階層都參與表達不同的意見。但這形勢現已不再;今天紐約雖然維持首席藝術都會的地位,但藝術已成為了精英和遊客文化。

P1050784

《Action / Abstraction》提出的另一個歷史課題,可借來思巧今日中國當代藝術發展面對的問題:1966 年,Rosenberg 在猶太博物館提問「何謂猶太藝術」,到底應否將藝術分類為某種族的藝術,以別於其他美國本土藝術?

多年來,不少旅美的中國藝術家都曾在這問題上掙扎過;他們認為當代藝術不應分國籍,藝術界應以同一標準來看待作品。國內藝術家出國後,都期望在國際級畫廊展覽,不願意在只代表中國及亞洲藝術家的畫廊展出,認為有降低身份的意味。但拍賣行近年卻巧妙地以「亞洲當代藝術」的分類,在短短幾年內將中國當代藝術,推到國際藝壇不能忽視的地位;這當然也跟中國國勢日強有密切的關係。

到了現在,種族政治已成為理所當然的策展工具,P.S.1 在 2002 年以非洲藝術作品為中心的專題展 The Short Century 轟動一時,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一向只展出美國藝術家的作品。蔡國強在古金漢美術館擧行回顧展時,以「第一位中國藝術家」在該館擧行個展作為宣傳口號;代表中國藝術家在海外揚威。一方面,各種族的藝術家希望被納入「國際藝壇」,另一方面,當他們成功地在這國際藝壇立足後,又重新聲稱其種族身份,都不過是宣傳手段。

de Kooning - Woman

巴黎與紐約,在 19 及 20 世紀,分別在歐洲及美洲執國際藝術首都的地位,一來是由於藝術家能以先鋒的視覺詞彙,為他們的時代提供了對事物獨到的新看法;如立方畫派、超現實畫派、抽象表現主義等;二來是評論界積極投入研究的結果。到了 21 世紀,國際藝術首都的地位,在遙遠的將來,能否由中國其中一個城市取代?

中國有 5000 多年的文化;我們現時面對在創作及評論上的問題,在於過份依賴外國藝術思潮,來引証作品的「流派特質」;與自身文化本質脫了鈎。這種套用現成意念的速產方式,媲美國內急劇現代化的進程,缺乏歷史觀,是一種形式化的妥協。國內藝壇上少數人,正對於我們缺乏中國當代藝術評論觀,作出深思;我們也在等待藝術家以承先啟後精神,體現出劃時代的的創作意念。

**撰文:王在瑩 / 原文刊登於2008年8月7日 《信報財經新聞》

圖片 (由上至下)
1) Lee Bontecou 的雕塑畫Untitled,是 1962 年的作品。同年,藝評家 Clement Greenberg 驚嘆紐約終於從巴黎手中,奪得了世界藝術之都的領導地位
2) 傳媒嘲諷抽象藝術,甚至請猩猩來示範畫畫
3) Willem de Kooning,Woman,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