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07

兩張單人床

Zhang Xiaogang 2008

張曉剛在佩斯畫廊 Pace Wildenstein 的個展,是他藝術生涯的另一個里程碑。無論市場如何善 待一位藝術家,市場指數並不能完全反映其造詣上的成就 ,只有他本人才明白,是否達到自己心目中要求的技巧與境界。

張曉剛的繪畫,構圖和內容一向簡單,只用一、兩件事物,便能把時代潛在的意識表達出來。至於他所述說的故事有多少細節,他的一句話願意說得有多詳盡,就要看作品的年分。早期的《大家庭》系列,木獨的人物肖像,猶如患上「創傷後遺症」的人:失憶、失神、失落;在幾乎沒有內容的畫面上,悵惘的臉龐,行屍走肉般的存在,看來特別使人神傷。

ZXG Collage

不論是什麼題材,他一定畫出兩分朦朧、三分緊張,再加幾分沉默。現正展出的 2008 年新作《綠牆》系列,大部分以臥室為主題。這系列油畫,尤其是《有手電筒的房間》,緊密的構圖令我想起梵高後期的作品 Room at Arles (1889)。房間內,床和桌子擠迫的擺設,配合景深透視的傾斜線條,兩者皆以侷促的氣氛,表達著孤獨的影子。風格上,梵高帶著精神分裂的極端表現主義筆觸,誇張的扭曲畫面,看上去天旋地轉。張曉剛的處理手法卻恰好相反,構圖謹慎,壓抑著感情,控制成一絲不苟的圖畫。梵高處處表現得精神紊亂,不能自持,一筆還未畫完,就急於畫另一筆。張曉剛的畫面卻經過深思熟慮,絕對不容許半分衝動。

ZXG & VG Comparable

是次個展中其他作品,如常地帶著藝術家獨白的意味。《長椅》上的行李箱,蘊含飽歷風霜的疲態。《軍大衣》畫中的綠色棉衣,好像剛剛從身上除下來,還帶點暖;隨著畫家細膩的著色,舊衣服的摺痕,刻劃著記憶裏的生活點滴。即使我沒有親身經歷過畫家筆下那個社會,也能從他處理顏色的手法,感到一份親臨其境的接近。

Wooden Bench 2008

放在大堂正中一張八米長的雙連畫《電視與風景》,在風格、題材上都跟同一系列裏其他作品格格不入:病態的人物,瘦削單薄的身軀,坐在田野旁邊的安樂椅上,睡著了。田野間運河流著冷冷的河水,功能地灌溉著土地,風景與靜物似是夢裏飄拂不定的幻覺。人的渺小,並非相對於宇宙的無限,是對社會急劇變遷無所適從。這畫可能是藝術家對大時代、大社會發展的初步回應,所以畫面未免帶著生硬、尷尬的感覺。猶如牛把草先吃到肚子裏,才慢慢反芻。

Landscape and Television - Installation View - lre

很明顯,張曉剛在繪畫室內景物時,感情發揮得比較自如。站在《兩張單人床》前面,幾乎可以「聽」到畫筆在帆布上來回時的悄靜,畫家透過畫筆以無言的靜穆告解心事,由畫布來聆聽。

Reader 2008

從《電視與風景》及《兩張單人床》兩畫之間,我想到藝術與文化產品的相近。就是說,在收藏的角度,我會把前者看為文化產品,它猶如一部小說,記載了時代的運轉;但就畫作而言,它卻有未完成的意味。當你用真金白銀來收藏時,你特別會考慮到自己到底要求鮮明的文化意念、還是追求成熟的藝術造詣。兩者並沒有衝突,願意思考歷史與時代的人,也許會把「電視與風景」看為刺激思維的靈感泉源。至於我,還是認為一張油畫,必需先在構圖、筆法、顏色各方面留住我的眼睛;這些基本元素只要處理得好,即使如《兩張單人床》的簡單題材,也叫人願意沉溺於它冷冰冰的構圖、暖烘烘的筆觸、傾斜不穩的節奏、理性與瘋狂之間的徘徊。

**撰文:王在瑩 / 逢星期四《信報財經新聞》「瑩在紐約」專欄

圖片 (由上至下)
1. 張曉剛《兩張單人床》2008

2. 張曉剛 90 年代創作的《大家庭》系列作品

3. 張曉剛《有手電筒的房間》與梵高後期的作品 Room at Arles (1889)

4. 張曉剛 《長椅》2008

5. 張曉剛個展放在大堂正中一張八米長的雙連畫《電視與風景》

6. 張曉剛《讀書者》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