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09

美麗的破壞王!

Graffiti building

誰能夠介定甚麽是藝術?藝術家所造出來的作品,是否都可稱之為藝術品?而由非藝術家造出來的,就不是藝術品?在這思想表面開放的年代,社會容許著許多不同表達形式的出現,曾被公眾排斥的次文化如 graffiti、滑扳等,在商人大事宣傳後,可以忽然間從可惡變成可愛;普羅大眾積極追隨。最近在紐約上映的獨立電影 Beautiful Losers 便拍攝了美國西岸一班原本對藝術無認識,也從沒想過要當藝術家的塗鴉者,從邊沿青年晉身為藝壇紅人的經歷;是繼80年代的 Jean-Michel Basquiat 和 Keith Haring 後把塗鴉變為藝術的新一群。

片中的藝術家於 90 年代成長,年少時不能適應教育制度,自我放逐到街上流浪,無所事事,投入了滑板、Punk、Hip Hop等街頭文化;也在大厦外牆、汽車、火車卡外等地方塗鴉。他們是被社會正規體制放棄的一群,將反叛、忿怒的意識發洩在這種制度的邊緣地帶;堪稱一群 losers 和破壞王!

從另一個角度看,以文字思維為本的主流教育制度,自然令那些傾向以概念或形象思考的人,對教學法產生反感;因為大家在溝通上產生了「表達」及「接收」上的隔膜;對於只懂得用言語溝通的人,面對不善於用言語表達的人,會感到忽然間踏入了一個無名地帶,不知所措,無所適從;雙方面都沒法子互相溝通,不願糾纏,不如放棄。



電影裏的 Barry McGee、Steve Powers 等,自從畫廊邀請他們参展,便受到次文化圈子熱烈歡迎;漸漸從破壞王晉身為紐約主流藝術界的寵兒。另外 Geoff McFetridge 更被商業品牌招攬,替 Pepsi、Nike 等支持滑板運動的品牌設計廣告。

紐約的 graffiti 文化最早從二次大戰便開始,當時有人在地鐵的海布上畫上鬍子及簽上 Kilroy 的名字,塗鴉者的身份經多方面猜測後始終是個謎。然後到了1970年代初,塗鴉開始成為一種有意識的群體行為。1971年,在曼克頓183街居住的一名希臘籍中學生,到處在牆上簽上Taki 183的代號,同輩認定他為偶像,並紛紛仿效;在一兩年內,城裏忽然出現許多的塗鴉者留下的痕跡。



美國的Graffiti 大部分都非常醜陋,沒有特別的意念,圖象以塗鴉者的代號為主。雖然如此,其中的即興性使人興奮;每逢到 P.S.1,我都不其然對附近的 graffiti 有短暫的著迷。但細看之下,塗鴉者的筆跡標誌著空洞、侷促和無聊,是千遍一律的草率!但參與的群黨卻互相支持、互相追隨,在社會壓抑他們的聲音時,他們頑強地在展示自己的存在;箇中有一份看不見的美麗。

塗鴉到底是犯法的行為,英國最近判了6名塗鴉者入獄15至18個月;與此同時,Tate Modern 正在外牆展出6名國際知名的塗鴉者的大型作品;兩者產生了微妙而無聲的對立。到底社會願意容忍具破壞性的街頭文化,還是嚴懲塗鴉者,多年來各地都沒有一致的意見。但隨着科技發達,社會管制愈來愈使人窒息,極端的功利主義掩蓋了人文精神,這種不理規章的游擊文化,只會以更多不同姿態出現!

**撰文:王在瑩 / 原文刊登於2008年9月4日 《信報財經新聞》

圖片 (由上至下)
1. 紐約皇后區PS1對面的大厦,佈滿了塗鴉者的筆跡;代表着群黨頑強地在展示他們的存在
2. 電影 Beautiful Losers 的片段
3. 紐約的街頭塗鴉